鸟类各种常见疾病,症状,传播,预防,治疗

时间:2016-11-1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点击:

一、衣原体病衣原体病是一种能由禽类传染给人的疾病,又称鸟疫、鹦鹉热。病原:病原为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强,55℃经5分钟、37℃经48小时即被灭活。日光照射下最多存活6天,在水中最多存活17天。本衣原体对酸和碱的敏感性较低,但易被季铵化合物和脂溶剂等灭活。一般消毒药如氯化苄烷铵碘酊溶液、70%洒精、3%过氧化氢可在数分钟内破坏其感染性。本病原对煤酚类化合物和石灰具有抵抗力。流行病学:鹦鹉热衣原体对各种鸟均有致病性,鹦鹉、鸽子最具有易感性。病鸟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可由污染的尘埃和散在空气中的液滴经呼吸道或眼结膜感染,螨等吸血昆虫也可传染。由于人也可被传染,因此要注意自身的保护。症状:由于衣原体毒力强弱不同,病鸟的临床表现也不一样。鹦鹉、鸽子等可呈显性感染。患病鹦鹉精神委顿,不食,眼和鼻有脓性分泌物,拉稀,后期脱水、消瘦。幼龄鹦鹉常归于死亡。成年鹦鹉可康复,但长期带菌。病鸽精神不安,眼和鼻有分泌物,厌食,拉稀,成鸽多数可康复而成为带菌者。防治:要控制传染源。引进的新鸟先要了解当地是否有衣原体病存在,有条件的可做血清学检查。隔离观察2周后方可入群。病鸟粪便、垫料、羽毛要认真处理,笼具应严格消毒,消灭吸血昆虫,严防此病传播。可用四环素(包括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治疗,氯霉素有毒性,不能用。治疗量为每千克饲料加2~4克。这对隐性感染者效果不大。治疗应在严格的隔离条件下进行,数量少时应考虑淘汰病鸟。二、新城疫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特征为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病原:该病由副粘液病毒属的病毒引起。此病毒对消毒药、日光及高温的抵抗力不强。2%的烧碱、1%~2%的甲醛、1%~2%的来苏尔等消毒剂均可于20分钟内将其杀死。在夏季,阳光直晒下约半小时死亡。加热至70℃经2分钟死亡。在舍内,30℃~32℃能存活3周至1个月。流行病学:家禽易感此病,野生鸟和观赏鸟也易感染此病。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鸟,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都能传染。除经口传染外,带毒的飞沫、尘埃可进入呼吸道而传染。病毒也可以经过眼结膜、泄殖腔和皮肤进入鸟体内。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5天。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类型。最急性型:突然发病,常无特征症状而迅速死亡,多见于流行初期的幼鸟。急性型,病鸟食欲减退,垂头缩颈,翅滂下垂,状似昏睡,咳嗽,呼吸困难,有粘液性鼻漏,常伸头,张口呼吸,鸣叫异常,口角流出多量粘液,粪便稀薄,呈黄绿色或黄白色。有的病鸟还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极高。慢性型,初期症状与急性型相似,不久后逐渐减轻,但同时出现神经症状,站立不稳,头颈向一侧扭转,动作失调,反复发作,最终瘫痪,病死率低。防治:严格饲料管理,保证供给全价饲料。新买入的鸟必须隔离观察2周。病鸟用过的笼具、用具、水罐和食罐要彻底清洗、消毒。发病鸟要与其他健康鸟隔离治疗,认真处理死鸟。预防的最好方法是免疫接种。饲料中适量加入些抗生素、维生素A等,避免继发感染其他疾病。饲喂笼养鸟繁殖预混料和“鸟乐”4号也有一定的效果。三、法氏囊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腹泻、寒颤、极度虚弱、法氏囊和肾脏病变。病原:本病病毒为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该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60℃经90分钟仍不能灭活,在-20℃可生存3年之久,在pH值12的强碱环境中保持30℃以上1小时方能杀死。在紫外线及日光下有耐受力,从病鸟笼内清除的粪便、饲料、饮水等,经过52天仍保持传染力。舍内螨、蚊、小甲虫等能带毒传播。首推的消毒药为甲醛,其次为人医用氯胺丁等,此外毒菌净、新洁尔灭等也有一定效力。流行病学:幼龄鸟易感染。传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触和通过饲料、饮水、垫料、粪便、尘土、笼具、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这种病毒不仅能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还能通过鸟卵进行传染,某些昆虫也能带毒传播。症状:潜伏期很短,最初发现有些鸟有啄自己不良信息的现象,接着病鸟羽毛蓬松,采食量减少,畏寒,精神萎靡,缩头,闭眼,不愿走动,伏地昏睡,排泄白色和水样稀粪,个别粪便带血,眼窝凹陷,脱水,最后衰弱死亡。防治:本病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注射鸡传染性法氏囊炎高免血清,每只0.4毫升肌注,注射一次即可。注射抗传染性法氏囊炎高免卵黄,每只5毫升。对幼鸟加强护理,寒冷季节要保温,饲料中适当增加多种维生素。饮水中可加4%~5%的葡萄糖,以补充热能,改善体质。四、马立克病马立克病又称传染性肿瘤病。病鸟的外周神经、内脏器官、性腺、眼球红膜、肌肉及皮肤发生淋巴细胞浸润和形成肿瘤病灶,最终因受害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病原:马立克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群的B亚群病毒。马立克病病毒对刚出壳的幼鸟有明显的致病力。该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在-16℃时可存活天。它对热的抵抗力较低,22℃~25℃可保存48小时,37℃时保存18小时,60℃时10分钟即全部死亡。常用消毒药对其有一定作用。流行病学:本病主要感染禽类,哺乳动物不会被感染。有囊膜的完全病毒自病鸟羽囊内排出,随皮屑、羽毛上的灰尘及脱落羽毛散播,飞扬在空气中,主要由呼吸道侵入其他鸟体内,也能伴随饲料、饮水由消化道入侵体内。病鸟的粪便和口鼻分泌物也具有一定的传染力。症状:根据病变发生的主要部位与症状,本病可分为3种类型:神经型、内脏型、眼型,有时也可混合发生。神经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最常侵害坐骨神经,常见一侧较轻一侧较重,刚发生时不完全麻痹,步态不稳,以后完全麻痹,不能行走,蹲伏在地,一只腿伸向前方,另一只腿伸向后方,成为一种特征性姿态,;臂神经受侵害时,则被侵侧翅膀下垂;当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侵害时,病鸟发生头下垂或头颈歪斜现象。内脏型:常侵害幼鸟,死亡率高,鸟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顿,不吃食,病程较短,常突然死亡。眼型:发生于一眼或两眼,丧失视力。防治: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预防接种疫苗为上策。平时笼具要严格清扫与消毒,有幼鸟的笼具必须远离其他年龄的成鸟。饲料中适量加些维生素,防止感染其他疾病。五、禽痘禽痘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通常分为皮肤型和粘膜型两类。病原:禽痘的病原为禽痘病毒,最少有4种病毒型。禽痘病毒对外界是环境的抵抗力相当强。在上皮细胞屑中的病毒,虽然完全干燥和被直射日光作用许多星期,还不致被杀死;加热至60℃需经3小时才被杀死,在-15℃以下的环境中可保持活力多年。1%的火碱、1%的醋酸或0.1%的升汞可于5分钟内杀死此病毒。流行病学:多种野生禽类较易感染,鸟类如金丝雀、麻雀、燕雀、鸽、椋鸟也常发生痘疹。发病季节主要是夏季和秋季,此时发病的绝大多数为皮肤型。冬季发病的较少,常为粘膜型。禽痘病毒通常存在于病禽落下的皮屑、粪便以及随喷嚏和咳嗽等排出的排出物中。上述污物到达健禽皮肤和粘膜的缺损中时,可引起发病。另外,吸血虫有传播此病的作用,蚊的带毒时间可达10~30天。症状:禽痘的潜伏期为4~8天,通常分为皮肤型、粘膜型、混合型,偶有败血型。皮肤型:以头部皮肤多发,有时见于腿、脚、泄殖腔和翅内侧,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起初出现麸皮样覆盖物,断而形成灰白色小结,很快增大,略发黄,相互融合,最后变为棕黑色痘痂,经20~30天脱落。一般无全身症状。粘膜型:也称白喉型,病鸟起初流鼻液,有的流泪,2~3天后在口腔和咽喉粘膜上出现灰黄色小斑点,很快扩展,形成假膜,如用镊子撕去,则露出溃疡灶,全身症状明显,采食与呼吸发生障碍。混合型:皮肤和粘膜均被侵害。败血型:少见。防治:皮肤型鸟如患部破溃,可涂以紫药水。白喉型如咽喉假膜较厚,可用2%硼酸溶液洗净,再滴一二滴5%的氯霉素眼药水。除局部治疗外,每千克饲料加土霉素2克,连用5~7天,防止继发感染。.新购入的鸟,要经过隔离观察2周,发现无异常情况后再合群。此病可用鸡痘疫苗预防。六、肿眼病在夏季,尤其是温度高于30℃时,牡丹鹦鹉最易出现肿眼病。有些人不明病因,随便喂消炎药和涂软膏类药物,不但不见好转,反而贻误病情,造成90%以上的鸟死亡。肿眼病和一般鸟眼发炎、外伤红肿不同,初发现眼病时,鸟体内患病已有10天左右,如果解剖鸟体,体内器官——肝、肠或其他部位已有出血点,发生了霉烂现象。再看眼,眼里含有泪水,身体明显消瘦,乍毛,厌食,还有的鸟出现拉稀现象,粪便形状是中间为绿色的条状,周边为水样。此病由鸟衣原体病毒所致。鸟衣原体病毒还可导致鸟喘粗气,肺部有湿啰音,性情急躁,伏窝时出现啄羽和咬死小鸟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马上要将病鸟隔离,对病鸟和其他鸟都要进行消毒。一般的药对本病没有治疗效果,如眼药水、眼药膏等,不但治不好病,反而起反作用,造成病情加重,眼会进一步肿胀并封起来。封起来后严重者失明,稍轻的眼皮带肉瘤或有白黄色分泌物。以前对其病因已知,但对治疗方法掌握甚少,经过几年研究,北京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研制出胶囊6号、胶囊7号,对治疗此病效果显著。凡发现肿眼者,室内、笼具等都要消毒,防止传染。七、传染性呼吸道疾病鸟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有: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和曲霉菌病。(1)传染性喉气管炎该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病原: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是疱疹病毒科的一个成员。本病毒的抵抗力很弱,55℃只能存活10~15分钟,37℃存活22~24小时,但在13~23℃条件下能存活10天,低温冻干后在冰箱中可存活10年。本病毒对一般消毒剂都敏感,如3%来苏尔或1%苛性钠溶液1分钟即可杀灭之。流行病学:本病主要侵害家禽,但野生鸟,如野鸡、孔雀等也可感染。被病毒污染的垫料、饮水、饲料、用具、笼具可成为传播媒介。舍内养鸟过多,通风不良,维生素缺乏,寄生虫感染,都可诱发和促使本病发生。症状:病鸟表现精神委顿,食欲不振,头低垂或向旁弯曲,眼睛和鼻孔中聚有少量分泌物,张口呼吸,喘气,间或喷出带血的粘液或凝固的血液。由于有过量的渗出物和血液在咽喉、气管积聚,常使鸟窒息死亡。防治: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但一旦产生了免疫力,病鸟即能迅速恢复。可试用樟脑水肌注,缓解呼吸困难。对病鸟要加强护理,注意保暖、通风,饲料中适当加一些不良信息素,酌用土霉素、氯霉素等控制继发感染。也可接种疫苗。(2)传染性支气管炎主要特征为咳嗽、打喷嚏和气管发出啰音。病原: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属的一个代表种。大部分病毒在56℃条件下15分钟即可死亡,20~30℃经2月死亡,4℃下可存活天。对气管中的病毒,用1%的石炭酸、1%来苏尔、0.1%高锰酸钾、70%酒精等,在3分钟内即可将其杀死。流行病学: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病鸟从呼吸道排出病毒,经空气飞沫传染给易感鸟,此外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笼具等经消化道传染。过热、严寒、拥挤、通风不好及维生素、矿物质供应不足均可促使本病发生。症状:常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打喷嚏,呼吸时发出特殊叫声,夜间最明显。随着病情发展,病鸟全身衰弱,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羽毛松乱,昏睡,翅下垂,鼻窦肿胀,流粘性鼻液,眼泪多,逐渐消瘦。一般不出现下痢。防治:各种药物对于本病均无直接疗效,但应当用氯霉素、土霉素、复方泰乐菌素等防止继发感染,连用3~5天。对病鸟加强护理,主要搞好保温和卫生工作,保持空气新鲜,饲料中适当增加维生素。可进行免疫接种。(3)传染性鼻炎由嗜血杆菌引起的鸟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特征为鼻腔与鼻窦发炎、流鼻涕,脸部肿胀,打喷嚏。病原:本病病原为嗜血杆菌,是革兰氏阳性小球菌。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在22℃的条件下只能存活4天,在45℃下6分钟死亡。一般消毒药及阳光、干燥环境都能很快将其杀死。流行病学:病鸟及隐性带菌鸟是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由飞沫及尘埃经呼吸道传染,但也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传染,麻雀也能成为传播媒介。闷热、寒冷潮湿、缺乏维生素A、寄生虫侵袭也能促使发病。本病多发生冬、秋两季。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也有长达2周的。典型症状为:初期流稀薄鼻液,逐渐浓稠,变干后成为淡黄色鼻痂,附着于鼻孔内外,使呼吸不畅,病鸟常摇头或以爪搔鼻部,眼结膜发炎,流泪,继面出现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即眼皮及其周围面部肿胀。病鸟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有的有腹泻症状。防治:根据具体情况可选用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土霉素及复方泰乐菌素等治疗。链霉素应作为首选药物,每千克饮水加万单位。幼鸟慎用。磺胺类药物常用磺胺噻唑或复方新诺明,每千克饲料加磺胺噻唑5克,或复方新诺明1克,连用5天。土霉素对本病与慢性呼吸道疾病均有中等疗效,每千克饲料加2克,连用5~7天。复方泰乐菌素疗效较好,对防治慢性呼吸道病的作用胜于本病,安全性好,每千克饮水加2克,连用5天。此外还可选用强力霉素、红霉素等药物。疗程结束后1个月内,每7~10天再用药1~2天,预防复发。(4)传染性败血霉形体病本病又称慢性呼吸道病。病原:病原禽败血霉形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离体后迅速失去活力,一般消毒药均能迅速杀死本霉形体。但对新霉素、多粘菌素、磺胺类药等有抵抗力,对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和复方泰乐菌素敏感。流行病学:本病可经过接触传染,也可由尘埃和飞沫传染。此外,经由蛋的传染是促使本病代代相传的主要原因。寄生虫病、长途运输、卫生不良、通风不好、饲料变质等皆可诱发本病。此病以冬季流行最为严重。症状:潜伏期10~21天,病程很长。病主要呈慢性经过,典型症状主要发生于幼龄鸟,若无并发症,则先是上呼吸道发炎,继而出现浆液性、粘液性鼻漏,表现为鼻窦结膜炎和气管炎。随着病程发展则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炎症蔓延到下呼吸道时,症状更加明显,呼吸时出现啰音,食欲不振,生长停滞。防治:用链霉素及四环素类抗生素治疗有良好效果。但链霉素对幼龄鸟有毒性作用,应严格注意用量,每千克饮水加80万单位,连用5~7天。复方泰乐菌素,每千克饮水加2克,连用5天。螺旋霉素也有相当疗效。为防治肠道杆菌的继发感染,可用呋喃唑酮拌入饲料或溶于水中,连用7天。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考虑轮换或联合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5)曲霉菌病这是一种常见的霉菌病,又称霉菌性肺炎。多种禽类和哺乳动物均可感染。病原:本病一般由多种霉菌混合感染引起,其中致病力最强、起主要伤作用的是烟曲霉菌。霉菌繁殖很快,在温暖、潮湿的适宜条件下24~30小时即产生孢子。抵抗力极强,煮沸5分钟、℃干热1小时、3%烧碱浸湿3小时,均不能完全杀灭。在常温下能存活数年。消毒剂仅有微弱的效力。症状:主要症状是严重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喘气、很少采食,饮水较多,后期有腹泻,很快窒息或衰弱死亡。霉菌入侵眼部引起眼炎。防治:首先要消除病因,防止饲料等发霉。每千克饲料加制霉菌素3片(每片50万单位),每千克饮水加硫酸铜0.5克,两药并用5~7天。近几年来有用口服碘化钾的方法治疗的,每千克饮水中加碘化钾5~10克,具有一定疗效。八、肠胃炎本病大多由饮食不洁引起,饲喂过多的青饲料也可引发该病。病鸟表现为精神萎靡,消化不良,粪便粘稠有恶臭,不良信息周围常沾有粪便,有时出现便血。一旦出现便血则病情较重,很快便消瘦。防治方法:注意笼具、饲料的清洁卫生,尤其不饮变质的水,不吃变质的饲料。病鸟要加强护理,并要隔离饲养,喂痢特灵0.2~1毫克(人定量的1/3),鸟自己能饮水时可将药溶于饮水中。有药的饮水必须每天更换,夏天每天更换2次。喂时必须搅匀,以免药物沉淀。没有痢特灵时可用蒜泥代替,效果也很好。夏天多饮些茶水、豆汤或盐糖水等,可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九、球虫病球虫病各种鸟都会发生,且发病率、死亡率较高。病愈的鸟仍会生长发育受阻。雏鸟对本病的易感性高于成鸟。成鸟带虫无临床症状,但体质瘦弱。病鸟粪便呈绿色、黑褐色或红色。球虫卵囊经口感染后引以此病。病原:危害鸟类的球虫病主要有两类:一类为艾美耳属,其卵囊内含4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含2个孢子;另一类为等孢子属,它常引起野禽发病,它的卵囊中有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有4个孢子。其他还有温扬属、泰择属、隐孢属等球虫。各种球虫对鸟类宿主都有选择性,一种鸟有时感染数种球虫。鸡形目、鸽形目、雁形目、鹤形目、鹈形目、鹦形目等的禽常受到艾美耳属球虫感染,而等到孢子属球虫常感染隼形目、鸡形目、佛法僧目、鸮形目、鹦形目的禽。球虫的侵害部位从十二指肠到泄殖腔,包括盲肠,也可以侵害一些鸟如天鹅、猫头鹰的肾脏。各种球虫对宿主侵袭后不产生交互免疫力,即一种鸟在感染一种球虫后还会受到其他种球虫的感染。流行病学: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球虫病。潮湿的垫料及温暖的环境易引起此病。球虫卵囊对外界环境和多种消毒药都有很强的抵抗力。在一般土壤中可存活4~9个月,在2℃~38℃的潮湿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在50℃~60℃的温度下可存活1小时。但卵囊对日光、火焰、干燥条件及堆沤发酵极为敏感,在堆沤的粪便中只能存活小时,在日光下数小时即可使球虫卵囊死亡,用2%氢氧化钠消毒地面和用具能杀死卵囊。症状:症状的轻重与鸟的种类、健康状况、鸟的年龄及吞食卵囊的数量有关。表现形式基本相同,贫血、消瘦、口渴和腹泻。不同种球虫所侵袭的肠道部位不同,如布氏艾美耳球虫侵害小肠下半部、直肠和泄殖腔,柔嫩艾美耳球虫侵害盲肠。根据以下情况可诊断此病:腹泻带血、雏鸟病重、粪检有虫体。剖检口腔、咽部、食道和卵囊可见到湿的粘性分泌物和干酪样物质。肉食鸟吃了病死鸟而发病。发病鸟肠道的壁层能看见红色、界限清楚的圆形小出血点。防治:由于球虫易产生抗药性,所以,在使用药物时,要确定用药程序,避免一种药长期使用。目前使用的新药很多,平均2年出1个新药。饲料中添加制菌磺片0.5%,连用3天,停药2天,再用3天。敌菌净磺胺合剂按0.2%浓度混入料中,连用3~5天。球痢灵0.%混料饲喂,连投30~40天。球虫净0.%混入料中饲,喂连用5天。痢特灵0.02%~0.04%混料或饮水服用,连用3~5天。盐霉素0.%混料饲喂、饮水。应注意成鸟与幼鸟分开饲养,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对未发病的鸟,用上述药进行预防,并要加强消毒。多喂含维生素A的饲料,以增强抵抗力。搞好鸟舍笼具的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持干燥通风。饮水和饲料不要受污染。十、螺旋体病本病主要特征为体温升高。此病通过中间寄主波斯锐缘蜱而传播。病原:该螺旋体属于螺旋体目密螺旋体科。流行病学:家禽、野禽均可发病。蜱吸病禽血时,螺旋体则随血液进入埤体内,在消化道中停留3~4天,第14天时,在唾液中出现,此时,如蜱叮咬健康鸟,即可造成本病的传播。症状:从蜱叮咬鸟至鸟体温升高一般经5~7天或更长一段时间,在体温升高前1~2天,血液中的螺旋体即大量繁殖,病鸟随即食欲减退,体温升高至42.5℃~43℃,精神委顿,嗜睡,羽毛松乱,并出现拉痢症状,粪便呈淡绿色。病鸟明显虚弱,行走摇摆不稳,最后衰弱而死。防治:各种抗生素对本病均有效。平时应注意消灭蜱,可采用药浴等方法杀灭鸟体表的蜱。十一、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包括:脐炎、急性败血症、气囊炎、全眼球炎、肉芽肿、输卵管炎和蛋黄腹膜炎等。病原:本病病原为大肠埃希氏菌,通常称为大肠杆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也是动物肠道内的常栖居菌,许多菌株无致病性,而且有益,能生成维生素B、维生素K,供寄主利用,并对许多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大肠杆菌的一部分菌株有致病性,或者平时不致病,而在寄主体质减弱的情况下能致病。大肠杆菌具有中等抵抗力,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存活期不超过1个月,在寒冷而干燥的环境中能生存较久。一般消毒药对该菌有杀灭力,甲醛和烧碱效力较强。流行病学:各类动物、野生鸟和观赏鸟皆易感染。通常由于卫生条件差,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缺乏,或有其他疾病时,多易发此病。传染途径有3条:一是母源性带菌垂直传递给下一代;二是种蛋本来不带菌,但由于蛋壳上所沾的粪便等污染带菌,从而在孵化时侵入卵的内部;三是接触传染,大肠杆菌从消化道、呼吸道、不良信息及皮肤创伤等门户都能入侵。饲料、饮水、垫料、空气等是主要传播媒介。常见大肠杆菌病:幼鸟脐炎症状:幼鸟脐炎一般是大肠杆菌与其他病菌混合传染造成的。本病主要发生于出壳初期。出壳雏鸟脐孔红肿并常有破溃,后腹部胀大、皮薄、发红或呈青紫色,常被粪便及脐孔渗出物污染。粪便粘稠,黄白色,有腥味。病鸟全身衰弱,闭眼,垂翅,懒动,很少采食或废食,有时尚能饮水,较易死亡。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psfmo.com/kfal/1298.html
------分隔线----------------------------